Tuesday, October 31, 2006

人生若只如初见

十八岁的韶华, 初初相遇.

于千百万人之中,于千百万年,于时间的无涯的际野,遇见你所要遇见之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巧相遇.遇见了,却并不惊喜,只轻轻地说一声:“原来你也在这里”. 

原来你也在这里,是前世在佛前千年的期许;原来你也在这里,是今生最执著的守候.然而,十八岁时,懵懂未开的我们不懂得,不察觉,直到将天海相隔.应该庆幸的是,我们错过的只是几年,而不是擦肩而过的一生.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你在千山暮雪,万里层云之外;而我,常常地立在窗前,从残阳如血立到暮霭沉沉--真正是“思君令人老“。

如今才懂得,两情若是久长时,便只在朝朝暮暮。 再动人心魄的相思,终不及平平淡淡的相守。我们珍惜, 所以我们不会有“当时只道是寻常“的遗憾。

只是,有时候, 仍然会怀念, 那一刻的初见; 有时候, 会希望:人生若只如初见。

杏花烟雨中,谁的记忆在舞动, 剪剪随风?

(为结婚五周年)

Saturday, September 09, 2006

过敏(09-07-2006)

ZX又出差了,而我过敏了.

早晨起床,发现昨晚开始长的红斑,已经蔓延到全身,奇痒难忍,并且疯狂蔓延. 在公司勉强坐了一个小时,感觉喉咙也开始肿大,吞咽变得困难. 突然想起, 十岁的时候, 妈妈带我去医院看同样的红斑, 医生郑重叮嘱, 感觉到喉咙异样, 一定要立刻去医院, 不然有生命危险.

也就是说, 如果昨天夜里就开始这样剧烈的反应, 我有可能见不到今天的阳光?!?!?! -- 我的near death experience, 居然? 念及于此, 我把所有的亲人和朋友都想了一遍, 把ZX想了两遍: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 你又不在身边?!不过, 既然我们差点不能再见, 就既往不咎吧.

好像想了这么多, 也没有什么悲壮的感觉, 因为子歪正稳稳地驾着车,送我去急诊室. 虽然子歪很忙, 虽然她可能觉得此刻我精神也有点过敏, 虽然她知道在急诊室外可能要耗费整个下午, 她还是跳了起来, 带我去了医院.
想起来, 有一次半夜发现把自己锁在门外, 去敲子歪的门. 她独自在家, 听见夜半铃声, 惊恐不安, 不敢应答; 我夜半三更,游荡在外, 绝望而疲惫. 我们在门内和门外各自折磨了一个多小时, 才弄明白原委.
所以呀, 子歪, 幸好我没有在昨晚感觉 near death experience, 不然, 可能还是会一脸倒霉相地去敲你的门, 理直气壮地把你从被窝里揪出来的.

我好像是个特麻烦的人. 记得大学的时候, 我和GL,GYY决定一同去短途游玩,打发五一长假. 可是第二天要出发的时候, 我抬了一下剧痛而沉重的头, 咕哝了一声:我生病了, 就有昏睡过去. 整整三天, 不知道GL和GYY是如何在我们昏暗的宿舍小屋, 打发这漫漫的时光的, 我只记得, 滚烫的额头上总有冰凉的毛巾, 桌前也总是放着大米粥和水. 等我病好之后, 假期也就过去了. 可是, 那个假期, 当我偶尔抬起沉重的眼皮, 从窗外的浓荫中漏进来的丝丝阳光, 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

想远了. 谁叫我感觉到了near death experience呢? 我也知道, 只要一针, 我的near death experience 就会变成barely an experience. 不过,跟一个体验了 near death experience的人讲什么道理呢?

好像都没有谢过子歪, 想想没太必要, 就算了.

Saturday, August 19, 2006

才女当道

才女当道, 触目惊心.

我一直有偶像崇拜倾向. 网上赫赫有名的drunk piano和徐静蕾JJ的博客, 我一直是忠实的追随者, 一边羡慕人家的笔灿莲花, 一边垂涎人家的生活态度. 一直不明白的是人家怎么就能把平常的日子过得那么不一般. 不过, 高山仰止, 他们于我距离太遥远, 我只是那么随随便便一羡慕而已.

但是, 最近在身边不断涌现的才女,或者说新发掘的才气, 却着实让我触目惊心.

XX弹得一首好琴,我早知道. 然而, 最近居然听到一首她作曲填词的歌,曲调优美,却是远远超出了我对理工类女生的理解.

子歪去学摄影的时候, 我还生硬地拒绝了人家的邀请. 如今, 当她把她的专业作品送给我做生日礼物的时候, 我一面受宠若惊, 一面悔恨地直揪头发 -- 我怎么就不知道把握机会泥.

月光的才气早有准备, 她的散文几年前拜读过, 至今尤不能忘怀. 然而, 新近拜读她的博客, 她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感悟, 让我渐渐忘了偶像drunk piano.

Silver String 就更过分了,居然新诗旧体, 格律填词都不在话下."把笔试录窗前绿,点染浓荫画不成", 这样的才气我也只有叹为观止了.

不过, 子歪教导得好:如果不能与时俱进, 就全面撤退. 所以, 我就不试图去学得她们一二乐, 继续我的偶像崇拜生涯吧.

Friday, August 11, 2006

我终于 ...

写完了我的欧洲游记,在ZY完成她的摄影课的这一天--我从欧洲游玩归来三个月之后.

今天, 是我的人生编年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我开了头,也结了尾,对于像我这样耐心先天不足的同学,实属不易, 严重表扬.

本次事件的历史意义在于,堵住了某些同学(就不点名批评乐),关于我的恶意揣度--虎头蛇尾, 那能是我吗?!

我得儿意地笑, 我得儿意地笑 ...

Wednesday, August 09, 2006

罗马印象

罗马, 一言难尽. 我记得的罗马,

是被涂鸦的地铁;
是路边可以讨价的小店;
是Spanish Step旁的精品时装;
是投进Trevi Fountain的愿望;
是袭人的热浪;
是如火如荼的生活, 是浓郁亲切的市民气息;

是无处不在的两千年历史;
是凯撒大帝的傲视天下;
是圣彼得教堂的庄严宏伟;
是从天顶照进万神庙, 千年不变的那一束光;
是断瓦残垣中的骄傲和叹息,是历史和岁月深深的痕迹;

...

It's Rome.

罗马II (05/23/06 -- 05/26/06)

梵蒂冈
星期三是教皇接见民众的时间, 于是周三一早匆匆赶到梵蒂冈,混进了觐见教皇的人群。

远远的,就见两列大石柱围成两个半圆, 将这个0.44平方公里的国中之国和罗马的喧嚣隔离开来, 显示出她尊崇的地位. 经过严格的安检, 终于进到早已人头攒动的圣彼得广场, 总有一万人的样子, 教皇的影响可见一斑.广场的正对面, 就是基督信徒的圣地, 圣彼得大教堂. 从外观看, 这是一座宏伟却中规中矩的建筑, 典雅高贵的白色大理石堆砌出方方正正的大教堂, 简洁端庄, 不容置喙. 传说第一任教皇圣彼得就葬于此处, 因此得名. 在圣经的记载中, 圣彼得曾是耶稣虔诚的十二信徒之一, 但是在耶稣被捕的关键时刻, 却装作不认识自己的主人以求自保. 然而, 即使如此, 圣彼得仍然在基督教中有着一人之下的地位, 真不知是基督教格外宽容呢还是圣彼得具有超常的说服力.

人群突然安静下来, 广场上响起空灵的乐声,比起通常所听过的宗教音乐更亲切, 更轻快, 也更令人闻之忘俗.白衣白发的教皇本度十六世乘着小车缓缓而出, 绕着圣彼得广场在人群中穿行, 所到之处, 欢呼一片. 非教徒的我, 见到这个亲切的白发老人, 总有想和他拍拍肩打个招呼的愿望, 却没有拜倒在他脚下的冲动, 所体会的幸福感估计就很有限了. 等到教皇开始以拉丁语或德语发表演说的时候(注1), 我们开始向场外和导游集合的地方走去.

从圣彼得广场出来, 我们加入了梵蒂冈博物馆前长长的人龙. 罗马的五月,已经是初夏. 在炎炎烈日下等候两个小时, 迫使我对博物馆充满了期待. 终于进到博物馆, 导游先把我们领到拉菲尔画室, 也曾经是教皇的寝室,拉菲尔的名作《雅典学院》就是这个房间最著名的墙纸。 拉菲尔是极乐天又重享受的人, 所以总是前呼后拥一群学生帮他创作,他便能在大量作品问世的同时纵情享乐。画如其人,他的壁画选题是希腊文明最繁荣的一页,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聚集在爱琴海畔,蔚蓝天空下的雅典学院,论辩,思考,除了人类从何而来这样的命题让他们费心外,放眼尘世,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他们放在心上。亚里士多德被赋以达芬奇的脸,须发皆白,长袍飘飘,神采不俗;阿基米德被演绎成米开朗基罗,在画面的下方,沉思苦想,遗世独立;年轻的拉菲尔将自己也放在雅典学院的一角,在人群中得意而狡诘地看向世人。

米开朗基罗确实是沉重的,不单是他的雕塑,他的油画和壁画中的人物总是紧绷着,似乎孕育着一触即发的力量。圣彼得教堂中西斯廷祷告室的<<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就是这样两件米开朗基罗留给世人的杰作。米开朗基罗把自己独自关在这间小屋长达四年,从壁画的基础学起,每天长时间的仰头作画,终于完成了圣经中人类混沌初创的巨作--<<创世纪>>。米开朗基罗的笔下的人物鲜有舒展的, 即使是快乐,也总是若有所思的不尽兴的快乐,而痛苦,却是扭曲的淋漓尽致的痛苦 -- 不知他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坎坷,才造就了这样的郁郁寡欢。

从教皇的西斯廷祷告室出来,我们从侧门进入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大殿。几层楼高的内殿,其装饰,从用料的考究和的技艺的精湛,无处不该是富丽堂皇,然而,却又不是“富丽堂皇”。如果我还能想得到文字可以形容,那就是--不同凡响。大理石铺砌成的大殿,其色调华丽但不张扬,各种雕塑,工艺细腻却绝不繁复。大殿长廊的尽头,是波尼尼设计的大铜冕,守护着传说中圣彼得安息的地宫。深绿色的铜冕,赋以整座教堂恰如其分的凝重和庄严。正对着的窗户,全悬挂的不是受难的耶稣,而是一只小小的展翅的鸽子,在逆光中,发出灼灼的金光,似乎是传送着来自天庭的光芒。

一直以来都很好奇,在全世界基督信徒的圣殿,供奉的该是怎样一个金壁辉煌,震撼人心的十字架。可是,我只在大铜冕下的供桌上看见了一个小到不起眼的十字架,如果不是大铜冕的的护卫,根本难以相信,这,就是亿万基督信徒虔诚信仰的最高寄托。然而,小小的十字架,似乎确实让人感受到无边的宁静,不容小觑,不容亵渎,似乎一切的浮华世事,红尘万丈,都终将被它消融。



注1:历任教皇被要求精通拉丁语,近来要求有所放松,所以来自德国的教皇本度十六可能是用德语在演讲(号称学过德语的我哈,汗如雨下).

Saturday, July 08, 2006

罗马 I (05/23/06 -- 05/26/06)

古罗马遗址
从地铁站刚出来, 还没有完全从地图里抬起头来, 就见斗兽场伫立在不到五米远处,毫无余地地. 那一瞬间的震慑, 在我的心头一记重锤, 除了惊叹,我再无言语. 这幢圆形灰黑色的高大建筑, 旁若无人, 孤独而苍老, 于无声处, 流淌的是--历史, 两千年的岁月.

待到走近她, 转到另一边,发现历史也被烙上了现代的印记. 斗兽场有好几块拼接而成, 有一部份还是极不协调的红砖.不禁暗笑罗马人的不羁, 连修复斗兽场都这样心不在焉. 后来在导游的讲解中, 才知道这真是冤枉了罗马人. 原来大部分由大理石建成的斗兽场, 被教皇拆了去建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 大教堂修得富丽堂皇, 却将斗兽场留在风雨飘摇中. 后来,后任教皇自觉有愧, 提出捐赠修复部分斗兽场,又吝惜钱财, 结果就捐出这个不伦不类的红砖块. 虽然不协调,也是聊胜于无, 挽救了斗兽场在岁月剥蚀中坍塌的命运.

在入口处,被若干导游询问要不要导游服务. 一问价,发现除了门票, 只需要付9欧就可以跟着听故事,真是不错呢. 导游是一名可爱的意大利女大学生,棕色皮肤黑头发, 高耸的颧骨, 浓黑而高挑的眉毛, 真是天然一派索非亚.罗兰式意大利美女的清爽利落的艳丽. 导游的英语虽然有口音, 却非常流畅, 加上讲解时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很丰富, 让我们都觉得听她讲故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更何况她说得是那么久远而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进到斗兽场, 历史的痕迹无处不在. 圆形的观众席,原本是大理石砌成,被教皇拆了之后, 只剩下斑驳的石头基座, 历经了两千年的沧桑而更沉默. 在缝隙中蓬蓬勃勃地生长着的荒草, 却是没心没肺的一幅样子, 更衬托出整个斗兽场衰老和苍凉. 天是阴沉的, 如果不是游人如织, 这苍凉就要长在心里了.

导游还在继续以铿锵的语调不知疲惫地说着. 斗兽场是古罗马人欢庆的场所. 如果国家在战争中取胜, 国王就会在斗兽场开始长达几个月的狂欢, 与民同乐, 而这个乐子就是战俘和牲畜的鲜血. 被选定参加斗兽的人和牲畜都被事先关在斗兽场地下的半人高的小洞里, 根据下场搏斗所需要的结果, 或者不与食物, 或者给某种药物, 使人更强壮或无力. 在斗兽开始的时候, 搏斗双方都被安置在升降台上, 从地底慢慢升起, 升到血腥残酷的命运里, 供旁人取乐. 如果有人居然挣脱了被安排的死亡, 等待他的不过是下一次更残酷的角斗, 区别只在于他能在这条不归路上走多远. 第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可贵. 两千年前的勇士生命可以如此被践踏, 而现在即使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我, 都能安享生命的权利和尊严, 幸运如斯.

从斗兽场出来, 我们下午去了古罗马遗迹. 这是古罗马城的中心, 包括皇帝的宫殿, 议事厅等中心建筑, 曾经是整个古罗马帝国的中心. 然而战乱早使之成为废墟, 只在断瓦残垣中, 依稀可寻往日的荣光. 导游一再提醒我们记住这是两千年的历史, 并反复要求我们动用想象力. 为了帮助我们想象, 她还有一本画册, 能把古罗马曾经的辉煌再现在这片废墟上. 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 那些导水系统的设计, 那些在地底三层尤能通风采光的智慧, 我只有一再叹服.

第一次, 我对向来引以为豪的中华文明不能那么理直气壮了, 这是不是因为我对于中华文明的想象力过于贫乏呢? 但愿如此.

Friday, July 07, 2006

佛罗伦萨(05/20/06--05/22/06)

也许她的旧译名更象这座城市:翡冷翠. 她的光芒是内敛的,在远处看, 她似乎只是一块普通的玉石,还蒙着历史的尘埃,只有走近了,才能感觉到她静静散发的温度和光彩.


圣玛丽亚教堂(Cathedral of Santa Maria)
从灿烂的威尼斯,刚到佛罗伦萨的时候,真是失望呢.和威尼斯热烈的色调相比,佛罗伦萨的土黄色和深褐色的建筑,使这座城市显得格外沧桑和破败. 然而,佛罗伦萨是不会刹那展示她的魅力的,体会佛罗伦萨,更象品一杯好茶,入口也许并不惊人,回味却悠长.也许某一座不起眼的建筑,就出自一位大师之手,也许某一个破旧的窗户中就藏着很多的故事.

圣玛丽亚教堂是一幢有故事的建筑,但没有人会说她是不起眼的建筑. 虽然是世界至今最大的教堂之一,身处佛罗伦萨窄窄的街巷中,圣玛丽亚教堂不像其他的大教堂那样有开阔的前庭后院. 然而, 她绝对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引人注目. 她的外观不是通常的灰色,而是白色和绿色的大理石拼接而成的花纹,她的顶部也不是黑色,而是鲜艳的橘红色.岁月的剥蚀,使有的外墙已经开始变成灰黑的颜色, 但是坚持保持历史原状的意大利人并没有把她还原成本来的鲜艳, 任由时间刻画它的痕迹. 然而, 从保持较完好的部分, 我们不难窥见她在十四世纪全盛时期的风采. 看惯了佛罗伦萨的沉闷的色调, 以为这就是佛罗伦萨的风格.不曾想,佛罗伦萨人把他们的想象力和激情倾注在这座大教堂了. 想想, 整座教堂的外墙, 都是绿色和白色的花纹, 再配以橘红的拱顶,在一众外观以灰白为基调的教堂中, 是多么桀骜不群. 她不素雅, 她不开阔, 她也许不符合你的审美观, 然而没有人能够忘记她的存在.

乌菲兹美术馆(Uffizi Gallery)
无可争议,乌菲兹是世界最好的美术馆之一.地处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乌菲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收藏无疑是具有权威性的. 在乌菲兹的收藏中,波提挈里的作品是一大亮点. 他的<维纳斯的诞生> 和<春天的寓言>挣脱了沉重的宗教画的题材和暗淡的色调, 美丽的女神维纳斯是他钟爱的主角,鲜艳明亮的色调一扫沉闷, 带来一派勃勃生机. 在他的画前,你会感觉生活是那么充满了希望和欢乐, 这,也许就是文艺复兴的主旨吧.

但是, 乌菲兹或意大利人最推崇的人毫无疑问是达芬奇. 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其他的艺术家, 如米开朗基罗或拉菲尔, 达芬奇是一个全才--这正是乌菲兹美术馆中的达芬奇展室的主题. 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 他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萨>至今是有史以来享誉最高的一幅画作.同时, 他是一名杰出的工程师, 他设计的能同时显示时分秒的机械钟,今天看来仍然工艺精湛 ;他主持设计了有三层楼高的巨大铜马的浇铸工程,鬼斧神工.他是一名科学家, 他将他对几何学,人体和光影的研究体现在他的画作中,简单的对比研究发现,达芬奇笔下的肖像画,其光照和阴影是真实场景的精确再现. 这样的一名旷世奇才, 难怪意大利人如此引以为豪.

在美术馆小憩的片刻,遇见一对亚洲的老夫妇, 衣着考究, 显然是对生活认真的人.老太太腿脚不便, 老先生用轮椅推着她四处游览. 可能体力有限, 他走不了多久, 便要休息一会儿. 这样的相濡以沫让我如此感动, 以至于终于忍不住问ZX:"如果我也不能走路了,你也会这样推着我吗?".眼前突然冒出作不解状的无辜的大圆脸:"你不是能走路吗?" --果然... ^O^

不过, 既然我还有健全的双腿,我们可以一同去到远天之下任何想去的地方,又何必执著于这"如果"的一念之间呢.

学院美术馆(Gallery of Acamedia)
米开朗基罗不是一名如达芬奇般的全才,然而他是一位更有激情和表现力的艺术家.学院美术馆收藏的他的杰作<大卫>可谓体现了人类对美的最好的诠释.

在犹太人的历史和传说中, 牧羊人出身的大卫, 年少时就独力杀死了当时人人惧怕的巨人哥利亚, 一个侵犯犹太人部落的外族的将领.从那时起,大卫就是犹太人心中的英雄,直至他成就为王. 虽然,在他统治的后期,大卫也做了不少昏庸荒唐的事情,但是犹太人永远拥护他,尊他为王. 这样的一个身世出众,经历离奇的人物, 当然是后代艺术品的主角不二人选. 在以大卫为题材的画作和雕塑中,大卫有时是长发披肩的艺术家(他擅长弹奏竖琴), 有时是体格瘦小的牧羊人, 有时是手持哥利亚人头的少年勇士.甚至, 在卢浮宫的收藏的一幅画作中, 大卫头戴红帽,身披蓝袍,肌肤光洁,带着轻蔑戏虐的表情,看着哥利亚的头--这样的一个带着女性特征的大卫,独特得不容忽视.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无疑是所有的大卫中,最完美的一个. 他身形高大,健硕的肌肉,蕴含着无穷的爆发力.五官立体完美,配着精致的卷发,是符合希腊人的完美标准的脸庞. 他的姿态并不张扬,似乎是随便地站立着, 可是从他紧锁的眉头, 专注的双目, 紧绷的身体, 和紧紧握着石块而筋脉暴张的手,不难感觉到那一触即发的力量.<大卫>是如此成功地诠释了人类对于美的认识,以至和米开朗基罗不合的达芬奇和拉菲尔也赞不绝口.

从学院美术馆出来,发现外面已经排起长长的队,毋庸置疑,等候长达两个小时的人群, 都是为了瞻仰一件传世杰作--米开朗基罗的<大卫>.

米开朗基罗广场(Plazza Michelangelo)
将近黄昏, 地处高处的米开朗基罗广场已经聚集了不少游人,因为这是俯瞰佛罗伦萨的绝佳去处. 广场的正中,伫立着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的复制雕像,在黄昏的逆光中,嵌在远处的蓝天中的大卫,显得更高大威武.在广场的围栏旁, 簇拥着三三两两的游人,有的情侣在深情相拥, 年轻无忧的笑脸, 在柔和的阳光中格外动人. 这一刻, 没有人能够否认, 佛罗伦萨是一个浪漫的城市, 虽然她从不以此著称.

从米开朗基罗广场, 佛罗伦萨全景近收眼底. 穿城而过的河水, 犹如一条玉带, 横跨的一座座桥梁有如颗颗明珠点缀在上面. 其中,最明亮的一颗就是著名的Vecchio廊桥,远处的廊桥倒映在水面,和整个城市一样,发出橙黄色的光芒.河的北岸, 圣玛丽亚大教堂此刻显出了她的恢宏. 她的强烈的对比色, 在夕阳中也折射出柔和的光泽, 在白天看来色彩过于强烈的拱顶, 此刻却和整座城市融为一体, 但是又跃然成为一个亮点.如果佛罗伦萨人不是运用色调的高手, 那他们一定是在夕阳下设计了整座城市. 所有在日光下看起来过于张扬或灰暗的建筑, 在夕阳下无不浑然一体, 一同构成了这无比柔和温暖的小城.

从米开朗基罗广场出来,暮色更深.黄昏的阳光,正星星点点的洒在河面上,随着水波荡漾开去.一如既往的安静,却是不一般的暖意,让人只愿此情此景就此定格.这一刻,有潺潺流水,习习晚风,暖暖的黄昏,和我们,同看夕阳.

Monday, July 03, 2006

威尼斯(05/19/2006)

威尼斯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 也是一个矛盾的城市--喜爱她的人赞不绝口, 不喜爱她的人颇不以为然. 为了去不去威尼斯,我在计划的时候真的是颇费思量. 到了威尼斯之后, 我庆幸我们来看威尼斯了,在她被海水淹没之前(注1).

威尼斯并不大. 我们短短的一个下午的时间,不但参观了学院博物馆(Academia Museum),还穿行威尼斯好几趟.威尼斯小街总是临着湛蓝的海水,街边满是各种服装店,工艺品店,冰淇淋店,才真正理解了小学语文所学的"琳琅满目". 放眼望去, 水路的两旁都是色彩鲜艳的小房子, 橘色的,黄色的,白色的,映着蓝蓝的海水, 说不出的温暖和舒坦. 房子的窗口,探出更热烈的艳红的小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使这一股清爽而浓郁的生活气随风弥散开来. 在错综复杂的小街中穿行,迷路简直是一定的.但是,在这样的一个不需要匆匆赶路的下午, 在这么可爱的小街中, 而且有随手可得的意大利冰淇淋,迷路又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不知什么时候,水路变得开阔起来.登桥远眺,才发现竟是威尼斯最经典的一个特写.宽阔的水路,延伸到天际, 远处的高大的教堂被勾勒出一个灰色的轮廓,不知是因为阳光的缘故,还是水汽氤氲,教堂竟似漂浮在半空中一般. 在看惯了威尼斯的小巷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她也有如此大气的一面. 桥下,街头艺人在演奏萨克斯, 绵软的乐声和海风交杂着,飘了过来. 驻足在桥上,多日来因为旅程匆忙赶路的我们,此刻象海水中浸泡的海草一般, 真正柔软地舒展开来.

绕了无数弯路,我们终于到了传说中的圣马可广场. 这里的鸽子,比想象中还强悍很多.为了留下一张和圣马可广场的鸽子们悠然相处的经典照片,我们留下了无数和鸽子坚强斗争,但终于不敌的狼狈场面. 广场上的教堂非常别致. 它本身并没有多精美或宏伟, 但是教堂门顶上四匹威风八面的大铜马,却给教堂增添了与众不同的气势.这可不是一般的铜马, 曾作为国宝被拿破仑抢到了法国--没想到颠沛流离也成就了它们不凡的身价呢.

登上教堂的露台,整个广场和远处的水天一色,尽收眼底.在广场的尽头,伫立着曾经作为威尼斯国门(注2)的大石柱.据说,从前死刑犯就是从石柱中拉出去行刑,所以威尼斯人都忌讳从石柱中走出圣马可广场.可是, 即使是走向死亡, 也是朝着碧海蓝天,少一些凄惨,多一份壮美, 威尼斯人竟是无处不尽情地享受上天厚赐的这一方水土.

从广场出来, 我们在广场旁面对海水的酒吧落座休息. 海水在热情的阳光下,更是将它的鲜艳的蓝色发挥到极致.近处,黑色的刚朵拉,三三两两,在满载游人的间隙,得片刻悠闲,凫在海水上随意摇摆. 旁边,是身着白色水手服的帅气的意大利小伙们, 热情地向游客介绍他们的乘刚朵拉游览威尼斯的服务. 而眼前踱过的游人,都衣着光鲜, 神态怡然--多么美丽的人生.

这让我想起了太平洋中海岛天堂夏威夷. 夏威夷的海水是翡翠般的清澈,威尼斯的海水是蓝宝石般的幽深; 夏威夷的游客戏水嬉戏,风情的夏威夷体恤是流行色,一派天真烂漫; 威尼斯的游客观光休闲,时尚的装扮绝不与人雷同,怎一个酷字可以形容. 置身夏威夷,暖风熏人欲醉,几乎以为身在天堂. 而威尼斯,却不会给人这样的错觉, 她是熙来攘往的人间. 但,她肯定是离天堂最近的人间...

黄昏时分,整个威尼斯突然安静了下来.白天喧嚣的人群不知都消失到哪儿去了,只留下水巷中的小木船刚朵拉,在夕阳中拉长了身影. 微醺的海风中, 飘来轻柔的乐声, 威尼斯一点点从金黄,转成赭石,然后是深蓝,只至华灯初上. 千万年之后, 威尼斯是不是也会随着这悠扬的音乐声, 慢慢沉入深蓝的海中, 归于永恒的宁静呢?



注1: 据说威尼斯正在下沉.威尼斯人的口号是:在她被海水淹没之前,来看看威尼斯吧.
注2: 威尼斯曾是独立的国家,后因意大利的强大才归属意大利.

Monday, June 26, 2006

奥赛美术馆(05/16/2006)

昨天一天的行程可谓紧张。卢浮宫大量文艺复兴时期追求完美写实的绘画淹没了我们,蓬皮杜艺术中心(Pompidou Center)林林种种的后现代艺术品又让我们困惑(注)。 我们需要既有现代气息, 而又能被我们理解的艺术--我们期待奥赛(Orsay Museum)!

奥赛果然以其明快的画风点亮了我们原本疲劳的视觉--从严肃的宗教或历史题材到城里乡间的快乐民间生活, 从严格写实的技法到光与影的灵活变化, 奥赛收藏的印象派杰作,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就像当年吹向画坛的那清新的风.

从个人喜好来说,我喜爱的画家包括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和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

莫奈不愧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画作通常能将他在某一刻的印象准确地传达给观众.从他的画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乡间野餐的怡然自得, 感觉到绽放的睡莲的盎然生机, 听到火车站的喧哗和火车进站的轰鸣 ... 在看似并不繁复的笔墨中,用光和影的流动变换, 赋予那定格的一瞬间动态的活力.

德加最为著名的恐怕是他一生画了无数的芭蕾舞女. 舞女们轻盈活泼的体态,丰富生动的表情和高超精湛的舞集,无不在画家的笔下栩栩如生,虽然他并没有细致地刻画她们的每个衣服的皱褶. 而对于雷诺阿,我最喜欢他笔下的各种女子,在读书的,在缝纫的,在跳舞的,在弹琴的女子,甚至在阳光下的裸女, 她们个个健康而安静,眼中的神态,脸上的笑容尽是满足, 似乎生活中这美丽的一刻就是她们的一生, 想到一个词可以形容--人淡如菊.

也许你也发现了, 似乎我所喜爱的全是欢快的生活再现,而对于画家们其他的作品,或者其他画家的作品似乎不是很中意. 没错, 同样是德加的作品,他的<苦艾酒>我就没有多喜欢, 愁眉苦脸的酗酒者让我觉得不堪愁苦.
同样,塞尚的粗硬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也不是我的所爱. 好像我是显得不够有深度,但是,深刻这个东东,虽然我也十分向往并曾努力靠近, 它确实是伪装不来的. :(

偶尔也深刻一把, 米勒的<晚钟的祈祷>就让我流连忘返. 贫苦的农民, 在暮色四合中,和着晚钟作祈祷.这是他们一天的劳作后, 片刻的清闲和休憩, 一派安宁祥和. 哎,连生活最真实的苦难,都盼望在"安宁祥和"中伪装起来,我对自己已经无可奈何. :)




注:不过,我对于蓬皮杜中心以地毯为面的沙发可是印象深刻,在哪儿睡了史上最香甜的一个下午觉。:)

Tuesday, June 13, 2006

卢浮宫(05/15/2006)

经过一夜好梦, 我们都神采奕奕地准备开始一天的行程了. 今天整天的计划, 是卢浮宫.不错, 盼望已久的卢浮宫! 也许是期许太久,太高, 竟有一丝类似近乡情却的复杂心情呢.

不过, 即使是这么的激动,我们还是没有忘记同样向往的巴黎的早餐.我们对于continental breakfast和其他非纯正法国式的早餐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藐视,显示出我们抓住每一个的机会探索美食之都的美食的坚强决心.那么,从哪儿开始呢?

这倒不是个难题,因为我们居住的地区不是游客集中的区域,而是集中了最IN的巴黎风情和食物的Marias区域(据说).所以区区一顿早餐那里能成为难题.果然,刚走出旅馆,我们就发现一家中意的小咖啡馆.不大的店面,在临街的门口,摆着几排朝外的桌椅,正符合我们要体验巴黎人的生活的好奇.落座点餐一切顺利.可是,这顿早饭可让我们一通好等.终于,一盘盘份量巨大的"早餐"被端了出来,我们面面相觑,不明白为何一顿早餐竟如此热量充足.环顾四周,却发现巴黎人的早饭原来只是一小杯咖啡而已.难怪,他们的大厨是为我们这几位"胃口奇好"的异乡人做了一顿午饭.:)也许正是准备太仓促的原因, 我们竟在salad里吃出了一个大泥块. 这无疑对我们的法国美食情结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我丢失的相机里还有一张XX带着无可奈何的微笑,而ZY高举泥块,不可致信,双目放光的照片.

吃完早饭,我们片刻不停, 直奔卢浮宫(终于可以言归正传了, 汗:-)).

卢浮宫(Louvre)原来是若干代朝代的法国皇宫,现在是法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艺术品收藏最全,最精美的博物馆之一. 我们从地铁下来, 直接到了卢浮宫的地下入口. 入口处, 安静地伫立着一个小小的金字塔, 尖顶直指令一个倒悬着的玻璃金字塔. 阳光透过一片片的玻璃照进来, 过滤过的阳光, 非常温和地镀在另一个小金字塔上. 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之外,这两个小金字塔静静相对,沐浴在这一片安详的静谧中(注).

虽然对卢浮宫的庞大收藏早有准备, 进来之后还是有一点出乎意料. 卢浮宫有三部分主体建筑,就是现在的三个分馆:叙利(Sully), 德农(Denon) 和黎塞留(Richelieu). 每个博物馆又有三层,收藏着从古埃及,古希腊到文艺复新,到近现代的艺术珍品. 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无奈选择下,我们决定舍雕塑(大部分)而取绘画,于是先取德农馆.

由于展品数目庞大,加上记忆已经模糊,水平有限, 详细点评几乎没有可能.不过仍然清楚地记得在德农馆的楼梯转角处,乍见萨摩屈拉克胜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雕塑的惊艳. 她昂然地立在船头,被海水淋湿的上衣勾勒出她丰满完美的曲线,裙裾飘飘,双翅几乎迎风欲飞. 这所有的细节都通过两千年前的艺术家的双手精确地展现在一块原本没有任何生命的大理石上, 创造出一个历经千年不老的鲜活生命.其他被视为瑰宝的雕塑, 无一不是精美的细节再现和平衡的动感体态的完美结合. 维纳斯(Venus De Milo)圆润的线条,精致的五官, 和身体在动态中平衡的姿态, 是人类对于健康秀美的女性美的最好诠释. 而包杰斯的角斗士(Borghese Gladiator)则是由健硕的躯体和在搏击中仍然平衡的姿态, 体现了男性强健张扬的生命力.

在绘画部分,我被文艺复新时期的大量宗教绘画所淹没, 印象非常模糊,甚至对于大师级的提香(Titian),波提挈里(Botticelli)的作品都没有什么印象, 只还人云亦云地记住了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和拉菲尔(Raphael)的少数作品. 达芬奇的作品, 人物大多纤细秀丽, 构图通常呈现完美的金字塔形的结构和精准的透视, 整个画面笼照在暗淡的柔光中, 宁静而神秘. 而在拉菲尔的作品中,人物通常更丰满健康,衣着光鲜, 其神情也通常更快乐开朗, 也许就像这位艺术家短暂却恣意挥洒的一生.

法国画家J.L. David的巨幅作品拿破仑的加冕(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是不可能被忽视的一幅,无论是从其尺寸还是所描绘的场面而言。画家以整面墙的幅度,二百多个人物的场面,再现了拿破仑和约瑟芬皇后加冕的场景。当时被拿破仑评论为“这不是一幅画,我就在画中”,可见画家精湛的技艺。斗转星移,这幅恢宏的画作和这绵绵不见尽头的皇宫长廊,一同见证了几代王朝的兴衰。而当年拿破仑推开教皇,自己加冕的舍我其谁的霸气,也只能在历史泛黄的书页中依稀搜寻。



注:在 Da Vinci Code 中,这两个金字塔表示的正立和倒立的V字形,代表着男性和女性的符号. Mary Magdalene就安息在金字塔下的地宫中.



 

Monday, May 29, 2006

初遇巴黎(05/14/2006)

巴黎,是让每一个邂逅她的人,产生惊喜的地方--她正如你的想象,又超出你的想象.

五月的巴黎,是清冽葱郁的,迎面而来的湿润凉爽的空气,抚平了我们旅途的辛劳,让我们的肺和心都滋润舒展开来.五月的巴黎,是矜持超然的,灰白的天空,青黑的屋顶,苍翠的树木, 巴黎象一位长期深居宫苑的贵妇,因为缺乏阳光的照耀而有一点苍白. 然而瑕不掩瑜, 这一点清冷的气质, 恰恰给她平添一分神秘的魅力.

但巴黎人给我的印象与想象却大不相同. 传说中的巴黎人因该是傲慢的. 可是,我们第一天见到的巴黎人却都友好和善. 刚出机场, 遇到的出租车司机, 是一位文质彬彬的法国男子, 得体的西服, 挺拔的姿态, 很难和出租车司机联系起来. 一路上, 他以流利的英语向我们热心介绍沿途的景致,对我们的啧啧赞叹报以得意的微笑. 到了旅馆,接待我们的是一位高挑的法国美女, 笑容亲切, 服务贴心, 让我瞬时有宾至如归的温暖.

放下行李, 我们先去熟悉环境. 坐着地铁绕了巴黎市区几圈之后, 我们对巴黎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对巴黎的地铁产生了强大的信心, 这让我们在今后的几天里, 在地铁中孜孜不倦地穿梭, 去到任何我们要去的地方.

在香榭丽舍大道上的游客中心买好了第二天的博物馆通票之后(注:博物馆的通票是一项很值得的投资, 因为它能帮助你避开博物馆前长长的等候买票的队伍. 在旅游旺季的时候, 这可以节约约两个小时), 我们决定利用余下的半天时间, 去著名的巴黎圣母院. 和我们后来在意大利看到的教堂相比,巴黎圣母院确实称不上壮观. 可是座落在绿水茵茵的塞纳河畔, 她比起其他著名的教堂少了些大气,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妩媚婉约.

不出意外的, 我们对一切充满好奇,对每个细节, 满怀热情地观赏,称赞.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真正接触欧洲建筑的精品, 所有匠心独运的设计和繁复精美的装饰, 确实令我们印象深刻. 当我们还沉浸如万花筒般令人炫目的彩色玻璃窗中时, ZY 已经迫不及待地号召我们去看"飞扶壁". 绕到教堂的侧面, 我们发现原来清秀的圣母院也有峥嵘的一面. 一座座薄薄的状似拱桥的结构, 从教堂的顶端一直连至地面, 两面还以装饰以翅膀状的结构, 让这一座座飞扶壁更生动而锋利, 似乎随时会刺破天空, 展翅而去. "这些飞扶壁是为了支撑过高的哥特式建筑,将力量导至地面而建的". 我们又发出啧啧赞叹,不过这次是对我们博学的团友ZY.

不经意地一抬头, 正看见圣母院的钟楼--也许是和整座教堂最不匹配的建筑. 原本深绿的钟楼,经过岁月的腐蚀,更显肃杀. 敲钟人卡西莫多, 是不是曾在那儿焦急执著地守候?

Home, sweet home!

过去的两周,XX, ZY,ZX和我,结伴同游法国和意大利,乘兴而去,尽兴而归.:)

经过长长的十七个小时的旅程,当飞机终于降落在旧金山机场,久违的灿烂阳光扑面而来,我不禁在心底里欢呼出来:home, sweet home!

不是没有一点错愕的--原来以为自己心中只有一个地方能称为家,它永远是在大洋的那一端.然而,这两个星期的旅行归来,却能认同居住的这片土地是自己的家.这究竟是一种进化还是退化?

不过,这刹那的困惑瞬间便过,因为加州的阳光是不鼓励多愁善感的.在这样直白的阳光下,一切都那么简单透明,又何须庸人自扰呢?当熟悉的景物在车窗前一一掠过,我那淡淡的乡愁就被熨烫得没有一丝皱褶了.这也许就是旅行的神奇功能吧,让你终于发现,家,始终是最向往的地方.

我这就 ...

要开始博客啦?!

我,从小厌恶写日记,从大学再没有正式的中文教育,美国生活几年之后,
英文进步不大,中文退化不小的我,也要开始博客啦?

不过,即使没有博学强闻,妙笔生花,卓尔不群,我相信我的小屋仍然可以
满载着这平凡生活中些微的心情,让我屡屡回首的时候,有眷恋,有感动,有会心的微笑吧.

借用余华的选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希望这旅程是温暖的,至于
百感交集,只有用心体会了.所以把这个小空间命名为:温暖的旅程.